可爱网名

当前位置:主页 > 经典文案 > 当前文章

经典文案

92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区别精选文案

admin 2023-10-27 12:38:42 59 阅读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区别

1、如果说儒家更强调“伦理”,那么道家就更讲究“自然”。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都是说要顺其自然,才能拥有真正的智慧。

2、儒家与老子的区别:儒家和道家都承认圣人的境界,是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但是儒家认为无为是通过长期的努力而达到的境界,是长期休养训练的结果。儒家认为社会和谐需要通过人为地努力去争取。老子则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存在一种道,社会只有顺应道才能够合理。任由自然界自动运化,比人为努力造成的结果更合理。

3、老翁听了后讥笑说“我听我的老师说,使用机械的人,一定要进行机巧之事;进行机巧之事的人,一定会出生机巧之心。机巧之心存在于胸中,就无法保持纯净的状态;无法保持纯净的状态,心神就不安宁;心神不安宁的人,是无法体验大道的。我不是不懂得机械,而是觉得羞耻才不用的。”子贡满脸羞愧地走开了,几天都回不过神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区别)。

4、比如庄子还说,古代的真人,睡觉时不做梦,醒来后没烦恼;他饮食不求甘美,呼吸特别深沉,真人的呼吸可以达到脚跟,而普通人只能到喉咙。并且,他们不懂得去珍爱生命,也不懂得去厌恶死亡;他施展才能的时候不会过度张扬,独居自处的时候不会过度隐藏;他们从不过问自己的起源和归宿,对任何遭遇都能欣然接受,无所牵挂地,拥有本来的状态。他们不用心思去损害道,不用故意有为地去顺应自然,这就是所谓的真人。

5、儒家、道家、法家三个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社会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在儒家经典《中庸》第一句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的命运是上天安排的,而《大学》第一句也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家将“善”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是儒家思想的出发点。儒家强调德行修养,要立志成为君子。(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区别)。

7、而道家治国方式就很简单了,几句话就可以概括,那就是“无为而治”。

8、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9、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逐渐自大起来的呢?我们通过观察发现这个历程与科学的发展是基本吻合的。也许有人觉得这正是人类的觉醒,而不是自大。这个观点是立不住的,因为科学的发展偏重于技术的发展,很多时候科技一词就代表了科学,大家并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不妥。这是很不全面的,人的存在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一个感觉问题,这是很主观的,这个问题不是科技可以解决的。而且科技的发展也是双面的,有利的一面是让我们的生活方便了很多,不利的一面就是增强了人类的攻击力。

10、我们共同的方向是什么呢?平和处世,善待众生。

11、但是这三个思想流派,其核心思想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2、儒学在人生哲学、伦理道德规范、教育学等重要社会文化领域有第一位贡献,道家则在宇宙论、美学、自然哲学、重要社会文化领域有第一位贡献。

13、道家的思想核心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14、孔子想把自己编写的书籍,存藏到鲁国西边的周王室去。子路建议说:“我听说周王室管理文典的史官老聃(老子),已经引退回到家乡隐居,先生想要藏书,不妨暂且经过他家问问意见。”

15、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恕是指宽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指与人交往中的老实忠厚,孝是对父母的尊重,悌是对兄长的敬爱。

16、道家的哲学的出发点是全生避害,其的目的不是让人取得成就,成为君子,而是避免人生痛苦顺势而为获得人生的满足和幸福。道家一开始是一些隐者,在孔子的《论语》中记载,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遇到一些称为“隐者”的人,这些隐者嘲笑孔子,认为孔子救世的努力都是徒劳,其中一位隐者还把孔子说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而这个隐者正就是道家学派的人。

17、我们都知道,儒家的礼仪传统非常注重操办丧失,而且有很多规范和礼仪,认为这是一种对先人的尊重和哀思。现在我们民间还流传下来很多丧事礼仪传统。而道家和法家都非常反对过度操办丧事,认为这是一种过度的浪费,也是一种没有意义的行为。我们姑且不论哪家思想的正确性,而这里,我们其实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不同:儒家思想更注重“人”,而道家思想更注重“自然”。

18、从更高的角度来看,一般的宗教也是解决不了世界性问题的,也只是在各自的范围内发挥着作用。基于管理的宗教解决不了自身范围之外的问题,这是客观的事实,人类却没有足够清醒的认识。所以一般都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是天下第异己者都是要排除的——太狭隘了!

19、关于这一点,其实还能延伸出,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另外一个重要思想差异。就是儒家实现强调人的主动性,提倡“知其不可而为之”,而道家思想则认为应该“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个怎么理解呢?

20、儒家和道家的相同之处是性善论,他们都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刚出生的婴儿都是天使,所以他们都主张以人为本,以道德作为基础来治理国家,这就有别于法家的思想了。儒家和道家认为之所以有人在长大之后出现坏的行为,是因为受到了外界的影响,人的本真都是善的,通过不断地道德教育可以使人向善。儒家和道家希望君主可以看到民的力量,民为贵,君为轻。

21、在这一篇中,庄子借用孔子的话,首次提出了,道家是出世的哲学,而儒家是入世的哲学,什么是出世?什么是入世?在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老师的《中国哲学简史》里面说。这里的“方”是指社会,儒家学说是社会组织的哲学,所以也是日常生活的哲学。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我们常说孔子重“名教”;老、庄重“自然”,这是中国哲学的两种趋势,就相当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传统。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这两种思想好像有一种力的平衡,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

22、第一种是年长的人,有了一定阅历,可说是饱经风霜、见多识广,对于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

23、儒家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

24、“什么是霸道?”“听话的,也碾过去”---法家

25、清净无为。清静无为是道家的重要行为准则。无为就是不违反本性,不违背内在规律,顺势而趋,形似无为,实则达无不为之良效。因此有道者法无为,即“为无为”,以达到“无不治”的功效。道家还强调无为以治身。

26、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

27、孙子思想的特点:与吴起重视军事的社会作用相比,孙子一书是单纯军事目的。与当时的其他军事著作相比,孙子注重的不是军队建设和战略战术,而是这些技术性问题的原则。同时孙子强调了军队在国家政治上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并且运用当时社会对于人性的分析于军事目的。 

28、问题的关键就是方向,我们向着共同的方向,困难就会在向着共同方向的过程中逐渐消解。无论你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只要我们的方向是一致的,我们的原则是一致的,那么,一切都会如意起来。比如有一条路通向远方,有的步行,有的驾车,也有的集体乘车……这过程里或许也有争端也有矛盾,但都不是直接冲突的,同向而行总比方向不同所引能起的矛盾更轻吧?

29、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30、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31、《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有二十篇。它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春秋》是中国较早的一部编年史书,记录了242年春秋各国的大事。有18000多字,经孔子删修、整理而成。《孟子》是孟子晚年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写的。以纪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比《论语》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给人的感觉是谆谆告诫,而《孟子》给人的感觉是侃侃而谈。它对后世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2、儒家:创始人孔子,一生栖栖遑遑,周游列国,追求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他想搞政治,来恢复周礼,实现天下大同。

33、庄子,战国时代宋国蒙城人(今安徽省蒙城县)。生于公元前335年,卒于公元前275年。庄子是古代中国最伟大的散文作家,也是中国最伟大、最有深度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在他之后的1400年,才有一个可以与他比较的天才作家苏东坡。庄子继承和发扬老子的道德意旨,将老子的玄之又玄的“道”,落向人间并落实到人们心中,转化为实体,转化为生命境界。其主要著作是《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外、杂三部分。

34、在林语堂先生《老子的智慧》一书中,他认为,儒家思想更像是一种文化,而道家思想更像是一种哲学,具有西方的辩证主义思想。他称之为“文化上的孔子;哲学上的老子”。其中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成,儒家更看重“人”,儒家思想是以“人”为中心,而道家思想是以“道”为中心,儒家思想更强调伦理道德,而道家思想更强调顺其自然。

35、儒家思想的核心是“重仁尚礼”,强调仁者爱人,必须克己复礼,以对人的尊重和具备同情心作为“仁”之核心标准,而以对自己的克制和约束和提高道德水平,作为其达到标准之必须手段。

36、第三阶段是荀子,他在孔孟的基础上,提出了“仁义”“礼治”,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掌握“礼”,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颇有点法家思想的意思,后来他的学生韩非就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君民关系上,荀子提出了舟水之说(君舟民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也是当时比较大胆的思想。另外,荀子也是“性恶论”的著名代表人物。

37、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主要代表,思想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

38、当然,这不是什么消极的思想,而是一种智慧,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也体现了这种道理,能认识别人,是很明智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认知自己,才是一种智慧。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提出“认识你自己”和“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其实都是讲的这个道理。

39、道家文化悟道法,淡泊名利,道是道家文化的核心,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世界本源,天地万物都有道而生,同时道也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相互转化都是由道完成的,只有领悟了道,才能更好的顺应自然。

40、仁即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

41、创始人不同,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

42、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也说,儒家思想是“游方之内”而道家思想是“有方之外”。儒家思想更强调人文关怀,强调礼义廉耻,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而道家思想超脱了世俗社会,讲天地万物同等看待,将生与死也同等看待。

43、道家的人性论,则看到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和对个性的摧残。

44、因此儒家思想推行到最后,常会让大家感到很沉重、很疲乏。就算把这一代改革好了,也不知道下一代会变成什么样子。

45、通过这三个故事,我们知道了,为什么儒家思想是“游方之内”,而道家思想是“游方之外”。儒家思想更强调的是人文精神和道德礼仪,而道家思想跳出了人之社会的范畴,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关系。换句话说,儒家更强调的是“人之道”;而道家更强调的是“自然之道”。

46、子贡回来后,把听到看到的告诉孔子,说:“他们这是什么样的人啊,不修德行,把尸体放到外面,还对着尸体唱歌,面不改色”。孔子说:“他们都是些摆脱礼仪约束,而逍遥于人世之外的人,而我们却是生活在具体的世俗社会里面。人世之外和人世之内彼此互不干涉,而我却让你去吊唁,我实在是太浅薄呀!他们和造物者结为伴侣,而逍遥于天地之间,早已经看淡了生死,又怎么能接受世俗的礼乐呢。

47、我们向着这个方向去,就会减少矛盾,就会逐渐建立属于人类的真正文明。与此不合,与此冲突的,都是要被淘汰的。

48、老聃说:“噫!你后面所说的这许多话几乎都是浮华虚伪的言辞!兼爱天下,这不是太迂腐了吗?对人无私,其实正是希望获得更多的人对自己的爱。先生你是想让天下的人都不失去养育自身的条件吗?那么,天地原本就有自己的运动规律,日月原本就存在光亮,星辰原本就有各自的序列,禽兽原本就有各自的群体,树木原本就直立于地面。先生你还是仿依自然的状态行事,顺着规律去进取,这就是极好的了。又何必如此急切地标榜仁义,这岂不就象是打着鼓去寻找逃亡的人,鼓声越大跑得越远吗?噫!先生扰乱了人的本性啊!”

49、道教与儒教的联系:思想观点上的共同性、学说内容上的互渗性、文化全局上的共建性、文化全局上的共建性。

50、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51、孔子重礼仪,不谈人性,认为仁爱是治世良药,孟子认为人性向善,庄子以无为求无为,老子以无为求有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向善墨子认为兼爱是治世良药,主张劳动韩非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重法约束孙子,以兵道成名思想的方向不一样,不用比就知道不同了 。

52、《道德经》是老子所著,有81章。上篇是道经,下篇是德经,共5000字。它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世界各国译本有1000多种版本,是仅次于《新旧约全书》发行量最多的一部著作。

53、儒家文化积极进取的文化,儒家倡导知识的获取和品德的培养,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

54、那什么叫“真人”呢,庄子也具体进行了很多细致入微的描述。比如庄子说“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庄子说,古代的真人,不拒绝寡少,不炫耀成就,不从图谋不轨。即便错失了机会也不会懊悔,赶上了机会也不会得意;他们在高处不会恐惧,在水中不会浸湿,在火中不会烫伤。他们的智力能够提升到“道”的层次,才有这样的表现。

55、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56、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宗教的存在意义,没有人说宗教是一种科学吧。宗教所传递的都是引导人们如何对待生命与社会的一种规则,佛教重在引导往更高层次修炼,其他的宗教都是基于灵魂管理的规范性指引。也就是说,人类的发展首先是管理问题,生存只是基础,只是一个前提条件,算不上是一个问题。

57、孔子主张“仁”“礼”,代表贵族。孟子的主张继承了孔子,并提出“君主施行仁政”,代表贵族。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代表没落贵族。庄子的主张继承了老子,而且痛恨社会不公平,代表没落贵族,荀子主张“制天命而为之”,(有两种说法:人定胜天,利用自然的力量来造福人类),代表贵族。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代表平民百姓。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趋势更新”,代表新兴贵族。孙子是兵法家,主张都是军事方面的。

58、第儒家期盼“天人合德”,从向善到择善到至善;道家则希望“与道合一”。

59、老子在《道德经》中书“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意思是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60、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61、创始人的比较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在进行礼乐文化的重建过程中,为铸造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独领风骚两千多年,这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需要,还在于它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  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  人性论比较: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62、在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无为”的意思并不是“不作为”,其意思是指“不经过深思熟虑,无目的的作为”。

63、他们的主张的区别大致为:以人为本(代表:孔子)、以自然为本(代表:庄子)、以法为本(代表:韩非子)、军事主张(代表:孙子)。

64、在道家思想中,有“人道”和“天道”或者说“自然之道”的说法,庄子说“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65、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也都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演变和发展中,与我们的传统文化合二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66、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67、而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形成了与儒家学派完全不同的思想学说,道家思想强调以辩证思维看世间万物,其思维格局突破了“天”的局限,是一种放之宇宙皆实用的思想体系。那他们这两派思想有什么根本的差异呢?

68、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69、儒家仍然背负着当年孔子的信条,积极主动的和时代进行抗争;而道家,则在庄子的领衔之下,“识时务者为俊杰”的,从鼓吹周制走向了一种“犬儒主义”,对政治表现出了无所谓的态度。

70、《南华经》是庄子所著,共六万五千多字。分内篇七章、外篇十五章、杂篇十一章。《易经》又称为《周易》。大约在商末周初成书的,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它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群经之始”。《文始经》又称无上妙道文始真经,是关尹子,又名尹喜所著。本书采用《道德经》的笔法,言简意赅地阐明宇宙和自然、社会、人生的根本规律。针砭时弊,表扬大道,揭示真理,有益于众生多矣!全书共分九章:一宇,宇者,道也。二柱,柱者,健天地也。三极,极者,尊圣人也。四符,符者,精神魂魄也。五鉴,鉴者,心也。六匕,匕者,食也、形也。七釜,釜者,化也。八筹,筹者,物也。九药,药者,杂治也。

71、儒家的人生观,是入世的,讲究“先天下之忧而忧”,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

72、像苏东坡在《前赤壁赋》提到的:“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这显然是道家对大自然的欣赏,可以说是敞开心灵与自然沟通,不像儒家主要界定在人的社会中。

73、佛家文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佛家文化中,因果轮回观深入人心,做善事有善报,干坏事便要尝坏果,所以佛家倡导信徒慈悲为怀,多积善果。

74、韩非子法家和荀子的区别:作为荀子学生的韩非子,继承了荀子人性恶和善是后天努力结果的思想,但他对礼制的作用持怀疑态度,他认为,必须通过法律对社会行为设置界限,通过严刑峻法,用暴力和威慑限制人性的恶,比礼制更有效力。他主张君主的绝对地位和权力对于保证社会秩序的有效性。

75、还是孔子的弟子子贡,有一天在返回晋国的途中,看见一位老翁很吃力地从远处的水井中担水去菜园浇水,子贡说对老翁说“有一种机械,一天可以灌溉一百块菜园,而且很省力,老先生你不想要吗?”老翁抬头问子贡说“你是怎么做到的?”子贡说“削凿木头做出机器,后面重而前面轻,提手就像抽引一样,这种机器叫做槔”。

76、道家则以“道”为世界本源,讲求清静无为,天人合其思想核心为道法自然,观点带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色彩。

77、(免责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文章来源为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或协商版权问题!

78、第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社会性;道家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自然性。

79、儒家思想人伦关系有五种: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80、但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也不能没有儒家作为指引,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从家庭出发,然后进入社会,因而必须设法实践人与人之间适当的关系。如果离开儒家,可能会面临不知如何安顿自己,以及不知如何与人相处的问题。况且,如果大家都走道家的路,这个社会要交给谁来担当呢?

81、佛家文化无私奉献的文化,佛家思想中蕴含了慈悲和福报论,是一种无私奉献的文化。

82、儒家与墨家的区别:儒家主张博爱,但从人类天性出发,认为爱有差等。儒家在承认差等的前提下,通过礼制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出了规定。墨家主张泛爱,强调君子对于所有的人类应该具有无差别的爱,否认礼制的合理性。墨家在这个思想前提下,主张平等,反对暴力和战争,其行为近似宗教信徒。儒家承认天命存在,认为天命不可违,但更重人事,敬鬼神而远之,墨家则重视鬼神的存在和作用。

83、由“道”取代“天”的地位,很多西方学者据此认为,道家是中国古代最具革命性的思想。

84、即追求建立一个完善、和谐、稳定的政治体系。

85、道。“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源,人类之始,运动之理。“道”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是自然、社会、人生的正道、常道、大道,是自然清明,社会昌明,人性通明的根本所在。“道”是天的生成原理。就是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

86、第二:儒家以天为至高存有,突显历史背景;而道家以道为至高存有,展现宇宙视野。

87、所以强调人们应该认识并尊重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以及协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共生关系。

88、法家与儒家的一般区别:儒法两家都主张社会秩序,但是法家主张法律和暴力,儒家主张道德的作用。法家强调专制君主的绝对地位,儒家认为坏的君主应该被废黜甚至受到惩罚。法家只强调社会的秩序,儒家则强调人性比秩序更重要。

89、儒道皆认为天人是一体,人类来源于自然,又以自然为生存的依托,两者息息相关,人应当爱护自然环境和资源。不可破坏天人的合谐,

90、韩非子法家与道家的区别:道家在战国秦汉之际出现了黄老学派,主张主动运用道和德(天性),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法家把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法家相信人为地制造势,制造统治者的绝对优势,运用法术,可以达到治国的目的。

91、从产生的作用来看,都是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