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网名

当前位置:主页 > 经典文案 > 当前文章

经典文案

92句孔子的论语十二章精选文案

admin 2023-12-20 12:15:21 59 阅读

孔子的论语十二章

1、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且意志坚毅,因为他任务艰巨而路途遥远。以实行仁德为己任,不是很艰巨吗?直到死才停止追求,不是很遥远吗?”

3、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4、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5、(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记)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年事蹉跎(光阴消逝),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李生论善学》)

6、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原因是          ,          ,        。不能伐,也没必要伐。

7、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④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孔子的论语十二章)。

8、甲乙两文共同谈到了交友的话题,请结合两文内容,谈谈在交友方面你有哪些收获。

9、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0、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11、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1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为政》。

13、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14、      (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5、文中孔子最赞同曾晳的回答,从“          :‘            !’”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16、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泛指多次。一说,实指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17、《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因为冉有、子路两人心口不十分生气,“           ”一句表达了他对此等行为的厌弃。

18、“质”在这里是指忠信孝悌等内在品质,是一个人最根本的东西。一个重质的人表现出“木、讷、刚、毅”的特点,有他品行敦厚、坚持原则的优点。 

19、(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20、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21、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它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2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guǎ),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23、见到有才华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24、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5、(2)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6、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好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27、《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是比较完整的文章。全书20篇,共512章,约15000多字。篇与篇、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篇名无义,用的是每篇开头的几个字。如《学而篇第一》就是取“子曰:‘学而时习之’”的“学而”。

28、字词解释: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省;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9、  在教《论语》时,让学生能感觉到好像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

30、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担心财富不多,只是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民太少,只担忧境内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待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3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32、大意: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

33、孔子一贯反对“陪臣执国政”,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

34、/iknow-pic.cdn.bcebos.com/ac6eddc451da81cb4f6fee415966d016082431b4"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ac6eddc451da81cb4f6fee415966d016082431b4?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ac6eddc451da81cb4f6fee415966d016082431b4"/>

3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3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37、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8、《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根据甲文写出三个。(3分)

39、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0、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有忧愁;勇敢的人,面不会有所畏惧。

4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2、(赏析)“克”有两种意思:一为“克制”,二为“战胜”。这里两种解法都有意味。克制自我,战胜自我,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合乎礼仪,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需要。

43、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44、“单”变“双”。如:学——学习 乐——快乐 温——温习 师——老师 思——思考 知——知道 择——选择

45、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46、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47、字词解释:故:旧的知识,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可以凭借。以:凭借为:做,成为。

4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9、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50、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说:(“做一个人,却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可以。)诚信,诚就是诚实,就是不欺人,信是信用,就是重承诺,守信用,不耍花招,敢于负责。作为一种传统美德,诚信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底线,也是人就交往和各种社会事务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51、在《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           ,           。

52、子路、曾皙(xī)、冉(rǎn)有、公西华侍坐。

53、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54、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55、其实,无论哪朝哪代,痛恨失信、呼唤诚信的声音从来就没有断绝过,正因为如此,那些诚信的故事才会千古流传。那些以诚信为做人之本的人才世代受到景仰。

56、  第一章从学习方法讲到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学而时习之强调知识的学习需要自觉,不断实践。有朋自远方来体现学习又是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事情。人不知而不愠体现个人修养与别人知不知道没有关系,而是不求名利,自我进步。 

57、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行、形、义。

5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9、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60、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6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62、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63、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64、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65、“克己复礼”是强迫自己遵行各种礼法,这是仁的内在修炼方法;“爱人”是跟所有人都能和睦相处,相敬相爱,这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因为遵行各种礼法,所以表现得彬彬有礼、敦厚可亲,能够跟所有人和睦相处、相敬相爱,那么世界的仁就实现了。

6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6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自《论语•为政》。

68、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69、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70、(赏析)仁,是一个人的内在追求;礼乐,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没有仁德,外在形式就失去意义。

71、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72、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73、  第十二章讲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即要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这也是求仁的途径。

74、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75、对曰:“方六如五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sì)君子。”

76、第十一章: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77、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78、长久以来,人们提起诸葛亮,往往都把他看成“神人”。诸葛亮何以如此多才多能?在《诫子书》里他写道:“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见这是他长期专心致志、刻苦读书并多方面学习的结果。 

79、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80、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1、      (翻译)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82、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83、字词解释:三军:军队的通称,匹夫:普通人、男子汉,夺;改变

84、明确: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8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86、参考: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讲学习乐趣。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87、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88、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89、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者,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90、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