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网名

当前位置:主页 > 经典文案 > 当前文章

经典文案

94句居里夫人的一生简介精选文案

admin 2024-01-14 14:28:10 59 阅读

居里夫人的一生简介

1、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因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

2、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的研究工作引起了居里夫人的关注。贝克勒尔在检查一种稀有矿物质“铀盐”时,继伦琴(wilhelmroentgen1845~1923)发现x射线之后又发现了一种“铀射线”人们称之为贝克勒尔射线。贝克勒尔发现的射线,引起了居里夫人极大兴趣,射线放射出来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居里夫人看到当时欧洲所有的实验室还没有人对铀射线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于是决心闯进这个领域。但是,由于当时学校的设备房屋极为紧张,无法给居里夫人提供好的实验条件和处所,校长经过皮埃尔多次请求,才允许居里夫人使用一间潮湿的小屋作理化实验。居里夫妇的实验室条件极差,夏天,因为顶棚是玻璃的,里面被太阳晒得像一个烤箱;冬天,又冷得人都快冻僵了。居里夫妇克服了人们难以想像的困难,为了心中的理想辛勤地奋斗著。

3、居里夫人1867年11月7日诞生于沙俄侵略者统治下的波兰首都华沙,是家中5个子女中最小的。父亲是华沙高等学校的物理学教授。她的童年是不幸的,母亲得了严重的传染病,是大姐照顾她长大的。后来,母亲和大姐在她不满10岁时就相继病逝了。她的生活中充满了艰难。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培养了她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使她从小就磨炼出了非常坚强的性格。

4、这一年,又给这对中年科学家伴侣增添了更多的欢乐,他们的第二个女儿艾芙诞生了。然而,正当他们年富力强,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向新的科学高峰挺进的时候,却飞来横祸。1906年,彼埃尔被一辆载货马车轧死了。噩耗传来,居里夫人悲痛欲绝。她不仅失去了心爱的丈夫,而且失去了攀登科学高峰的亲密战友。然而她并没有动摇自己为科学献身的坚强意志。

5、居里夫人作为一名女性科学家,他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发现了“镭”,作为一名科学名人,在生活中,却过着简单而普通的生活,下面这些小故事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读读吧。

6、在这个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巴黎,对付日常生活确是不容易的事。她先是寄居姐姐家,后来租了一间异常简陋的房子住了下来。为了用更多的时间学习,连做菜的功夫都不愿花。白天,玛丽除了上课外,就在实验室工作,晚上,为了节省灯火,就到图书馆学习,直到闭馆。回到自己的小房子后,又继续攻读直到深夜。

7、   居里夫人名叫玛丽亚,原籍波兰,是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她一生的伟大贡献在于和丈夫居里一起,在极其简陋、艰苦的条件下炼出了放射性物质——钋和镭。

8、科学家的天职叫我们应当继续奋斗,彻底揭示自然界的奥秘,掌握这些奥秘以便能在将来造福人类。

9、就在星期六上午八点左右,我找到了距巴黎大学不远,位于皮埃尔·居里路转角处的镭研究所。我在大门旁按响了门铃,一位身着白色工作衣的中年妇女出现了。她问:(居里夫人的一生简介)。

10、1919年,战后随着和平的恢复,居里夫人恢复了她的教育和研究工作。在镭研究所里,在围绕着她的一大群青年学者中,她负责指定他们的工作,解答他们的疑问,考察他们的成绩。她每天在那里工作,从不间断,直到1934年去世,15年如一日。(居里夫人的一生简介)。

11、镭元素发现后不久,人们逐渐了解到镭所放射出射线有惊人的生理效应:它能够透过最密的物质,破坏有病的细胞。镭射线成了治疗癌症的有效武器。这一奇迹立刻引起世界各国特别是工商业家们对镭的极大兴趣。当时有人劝居里夫妇向政府申请专利,垄断镭的制造。但是,他们并没有这样做。他们认为科学发明不应作为自己谋利的手段,而应该造福于人类。居里夫妇毫无保留地向全世界公布了提取镭的方法,而不愿意获得专利权。

12、“夫人,早上好。接到您的信,我非常高兴,十分荣幸今天见到您。”

13、   《居里夫人的故事》是作者为青少年朋友们所撰写的一部关于居里夫人的传记。以客观、生动的笔调讲述了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在逆境中成长、执着于科学精神、自强不息的一生。作者希望这本关于居里夫人的故事能给青少年朋友们带来阅读的欢愉与振奋。希望青少年朋友们由衷地喜欢上这位精彩绝伦的夫人。从而萌生自己一生的伟大志向,并且矢志不移。同时,作者也告诉青少年朋友们:其实,诺贝尔奖离你们并不遥远!

14、居里夫人是一个伟大的女性,她将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交给了科学事业。

15、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著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薰陶著小玛丽。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的世界中去探索。但是当时的家境不允许她上大学。1886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还自修了各门功课。1891年,她到巴黎大学深造,攻读物理学和数学,并获得了这两个硕士学位。学业完成后,她本打算返回祖国为受奴役的波兰人民服务,但是,与法国年轻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pierrecurie,1859~1906)的相识,改变了她的计划。1895年,她与皮埃尔结婚,1897年生了一个女儿,一个未来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16、科学的道路是崎岖的,只有那些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人,才能攀登上光辉的顶点。居里夫人以超人的毅力执着地追求,使她登上了一个又一个科学的顶峰,并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她的一生对我们的启示是: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我们都应该以居里夫人为榜样,做一个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斗士,为自己的理想和祖国美好的前程努力奋斗,这才是生命存在的真正价值。

17、我以为人们在每一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有用的生活。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们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人们只能要求我们如此,而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一点快乐。

18、《居里夫人的故事》中主人公半生清贫,命运坎坷,幼年丧母,中年失夫,晚年始终被流言和疾病折磨,可谓一生都在与命运做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但她却懂得用恬淡的心态去面对清贫,用卓越的努力去赢得光荣。

19、在今天的世界上,不知道居里夫人的恐怕不多。居里夫人,作为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曾在仅隔8年的时间内就分别摘取了两门不同学科的最高科学桂冠--诺贝尔物理学奖与诺贝尔化学奖,并且一生中获得了难以计数的其他科学殊荣,可谓是智慧超群、硕果累累。《居里夫人传》是居里夫人的小女儿艾芙·居里在母亲去世3年后写成。该传记详细叙述了居里夫人的一生,也介绍了其丈夫皮埃尔·居里的事迹,并着重描写了居里夫妇的工作精神和处事态度。书中引用了居里夫妇的许多信札和日记,书的最后还附录了居里夫人一生所得奖金、奖章的情况以及她所得的名誉头衔,居里夫人年表,是一本很详实的个人记录。全书文字生动流畅,一出版就深受读者欢迎,被译为27种文字在世界上发行。

20、居里夫人在实验研究中,设计了一种测量仪器,不仅能测出某种物质是否存在射线,而且能测量出射线的强弱。她经过反复实验发现:铀射线的强度与物质中的含铀量成一定比例,而与铀存在的状态以及外界条件无关。

21、    可惜困难接踵而来,在特殊时期,何泽慧无奈被调整岗位,甚至曾被安排在实验室打扫卫生。但是即便如此,不管有多大的委屈和痛苦,夫妻俩依然互相扶持,想尽一切办法继续工作。

22、玛丽和居里为了证实自己的新发现,决定从沥青铀矿中提炼出铀来。这需要大量极贵重的沥青铀矿,他们是买不起的。他们请人帮忙,弄到了一些沥青铀矿渣,打算从残渣里分离提炼出镭来。为了提炼镭,他们四处奔波找房子,始终没找到,只好又回到理华学校那个曾经使用过的破烂窝棚。他们用的工具也很简单。玛丽一次就得搅拌四十斤矿渣,要连续搅拌几个小时,还要搬动很大的蒸馏罐,把沸腾着的溶液,从一个罐子倒进另一个罐子。沥青刺鼻的气味常常呛得她咳嗽、流泪。居里夫人劳累一天,到了晚上常常是精疲力尽了。

23、居里的家庭也是个了不起的家庭。继父母同获诺贝尔奖后,他们的女儿和女婿约里奥·居里夫妇,在1934年居里夫人去世前的几个月,在镭研究所里,用人为方法产生放射线,发现了人工放射线,因而双双获得1935年的诺贝尔物理奖。一家四人三次获诺贝尔奖,这在世界科学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

24、居里夫人是位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待人的师长,大家既尊敬她、又喜欢她。我进镭研究所后,居里夫人就一再试图使我明白,我所从事的放射性研究工作,是一项有趣的、但又是性命攸关的工作。

25、    1943年,何泽慧给正在巴黎读书的男朋友钱三强写了一封信,当时他们已经7年没有见面了。为什么会这么久没联络呢?很简单,那时候德国与法国交战,通讯联络中断,一直到1943年才恢复,而且交战国通信限定为25个单词,书信不能封口。

26、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而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善至美的境地。

27、有时候,我正在专心实验,居里夫人会突然出现,轻声地说,“我想实验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说着就熟练地操作起来。居里夫人的助手沙弥叶小姐曾赞叹道:“钢琴家弹钢琴的手也比不上居里夫人的两只手灵巧。”在科学研究的海洋中,居里夫人就是用她那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双手,指引我达到成功的彼岸。

28、居里夫人与丈夫皮埃尔·居里共同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之后又发现了元素镭,因此她和丈夫及亨利·贝克勒共同获得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又因放射化学方面的成就获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1934年7月4日因恶性白血病逝世。玛丽·居里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以及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

29、居里夫人的发现吸引了皮埃尔的注意,居里夫妇一起向未知元素进军。在潮湿的工作室里,经过居里夫妇的合力攻关,1898年7月,他们宣布发现了这种新元素,它比纯铀放射性要强400倍。为了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新元素被命名为钋(波兰的意思)。

30、1894年初,玛丽接受了法兰西共和国国家实业促进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科研项目。在完成这个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她结识了理化学校教师皮埃尔·居里,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青年科学家。“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共同意愿使他们结合了。玛丽结婚后,人们都尊敬地称呼她居里夫人。1896年,居里夫人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大学毕业生的任职考试。第二年,她又完成了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研究。但是,她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决心考博士,并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站到了一条新的起跑线上。

31、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波兰语:Marie Skłodowska-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通常称为玛丽·居里或居里夫人,波兰裔法国籍女物理学家、放射化学家。玛丽·居里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了分离放射性同位素的技术,以及发现两种新元素钋(Po)和镭(Ra)。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她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也是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第一人。但她最终因接触放射性物质,死于白血病。1995年,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移葬先贤祠。出生:1867年11月7日逝世:1934年7月4日毕业院校:巴黎  索邦大学

32、居里夫人对我说:“暂时你就在这两间实验室里工作。”

33、《居里夫人的故事》是英国著名儿童文学家埃列娜·杜尔利为青少年朋友们所撰写的一部关于居里夫人的传记。以客观、生动的笔调讲述了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在逆境中成长、执着于科学精神、自强不息的一生。作者杜尔利在写这一本传记时,参考了艾芙·居里(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所写的传记,她以自己出色的写作方式,客观、生动的笔调,讲述了居里夫人克服困难的坚强个性、淡泊名利的崇高品格,以及对科学不懈追求的精神。

34、后来,我了解到,在我来镭研究所之前,曾经有一个法国青年来此工作。居里夫人给他一个题目,就是用内转换电子能谱来解决γ射线谱。当时用的是镭系的放射性沉淀物,其中的氡是一种放射性很强的惰性气体。那个青年本来身强体壮,工作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因没有注意安全事项,吸进相当剂量的氡气,受到很大伤害,患了急性肺炎,虽经多方抢救,仍不幸死去。他的死在巴黎科学界引起了一阵骚动,致使法国的青年人不敢到镭研究所工作。

35、那次会晤算起来,距今已有70多年了,但此情此景却一直还清晰地在我的脑海里珍藏。居里夫人的面色苍白,一头蓬松的银发盘髻在脑后;饱满的额头,那副珐瑁边老花眼睛的后面,是一双浅褐色闪烁着智慧火花的眼睛;薄薄的嘴唇抿在一起,显示出她坚强的性格;瘦弱的身体套着件宽大的浅黑色外套。这副形象高雅可敬,和她毕生从事的伟大事业有着近乎完美的协调性。

36、“钋”找到了,居里夫妇却没止步,因为在提炼“钋”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分离出的钡化合物具有更为强烈的放射性,据分析这是又一种未知的放射性元素。他们把这种元素称为镭。居里夫妇向世界公开了这一发现,因为没有人亲眼看见过镭,许多人对这一发现持怀疑态度。为了证实镭的存在,居里夫妇投入了更加艰苦的奋斗,他们要提炼出镭来。

37、所有的艰苦条件,丝毫没有影响玛丽的学习。她每天总是早早地第一个来到教室里在前排座位上坐下来,认真听老师讲课,晚上10点钟图书馆的灯熄灭了,她才依依不舍地离去,回到自己的小屋,煤油灯又常常是亮到了夜里两三点钟。短短的两年,她连续获得物理学和数学两个硕士学位,这个穿着破旧毛衣、脸色苍白的女孩于1893年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巴黎大学毕业了。

38、居里夫人传读后感 500字,400字300字,读居里夫人传有感600字,200字800字 读后感大全

39、居里夫人作为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曾在仅隔8年的时间内就分别摘取了两次不同学科的最高科学桂冠。

40、在这间著名的实验室里,我见到巨大的玻璃窗敞开着,室内温度很低,却没有生炉子,后来得知是为了实验数据准确的缘故。居里夫人正坐在一台分析仪前,身边是她的大女儿,年轻而优秀的物理学博士伊雷娜·居里。

41、此刻,玛丽亚正站着回答老师的一个问题,老师们都很喜欢让她起立发言。在班里,虽然她的年纪比其他同学小,可是她的每一门功课都名列前茅。尤其是历史、几何、语文、德语和法语经常考第一。

42、    何泽慧不但学习成绩好,恋爱也没耽误,她和同学钱三强被称为物理系的金童玉女。当时的大学考进门不简单,毕业更叫一个难。有多难毕业呢?这么说吧,他们这个班第一年有28名学生,到了最后,顺利毕业的只有10个人,不出所料,何泽慧和钱三强这对金童玉女是以第一名和第二名的成绩毕业的。

43、居里夫人晚年在镭学研究院工作,亲自指导来自外国的青年科学家从事研究工作。在她培养的许多优秀科学家中,有中国的放射化学创始人郑大章和物理学家施士元教授。由于长期受到放射性物质的严重损害,居里夫人患了白血病,于1934年7月4日逝世。对居里夫人的人物评价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

44、玛丽·居里,出生于华沙,世称“居里夫人”,全名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法国著名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

45、1894年,玛丽认识了当时的巴黎理化学校实验室主任皮埃尔·居里。一年之后,两人在巴黎结婚,玛丽从此跟随了丈夫的姓氏,于是,那个远远超过她本命的响亮称呼诞生了——居里夫人。

46、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

47、自从镭在科学、医学、民用上的巨大价值被公认后,世界上各国的制镭工业很快发展了起来。但居里夫人却自始至终未申请专利,也不保留任何权利。她认为,镭是一种元素,它是属于全人类的,应让它为人类服务。尽管后来她的镭研究所非常需要研究经费,也曾多次有人建议她申请专利和在提镭方法指导上将无偿变有偿,但居里夫人仍不改初衷。

48、然而,居里家族这四位最优秀的科学家,却有三位均因放射性物质辐射过多而患严重贫血病去世。皮埃尔·居里虽然死于车祸,但生前也曾多次被放射性物体灼伤,镭就是这样可爱又可恨的家伙。当发现那簇美丽的光时,他们被深深地吸引了;而当认识到它的危险时,又早已深深地爱上了它。他们经历了镭的发现给物理学、化学、医学、生物学带来的巨大革命。他们深信,这个文明的世界需要那道淡蓝色的微光,为此他们不惜以生命作代价。中国古代的士大夫曾临风吟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还有什么比这句话更能表达那些为科学献身的人们对科学的理解和热爱呢?

49、   她命运坎坷,被病痛折磨,但她从来没有停止过追寻科学的脚步。当全世界都惊诧于她的伟大成就时,她却淡定地说:“我从来不曾有过幸运,将来也永远不指望幸运,我的最高原则是:对任何困难都决不屈服!”她就是玛丽·居里,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一位勇敢、高雅、平和的伟大女性!

50、居里夫人微笑着说:“你们没有放射源,当然无法做这样的实验。这里,你可以先制备放射源而后进行一系列测试工作。”

51、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盐矿物能放射出一种奇妙的射线,这种射线尽管是看不见的,可是它能穿过普通光线所不能穿透的黑纸片,而使照相底片感光。虽然贝克勒尔发现了这种射线,但是为什么铀盐会放出这种射线却还是个未解之谜。贝克勒尔的发现,引起了居里夫人的极大兴趣,她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博士论文的研究题目,她决定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这块亟待垦植的科学园地。她在彼埃尔工作过的理化学校借了一个又冷又潮湿的小工作间进行实验。所用的检测仪器也十分简陋。居里夫妇经过反复测试验证,认真分析,于1897年7月,认定了新元素的存在。在给这个新元素起名字时,玛丽经思考后说:“我想把它命名为钋,以纪念我的祖国。”同年12月他们又从沥青铀矿中发现了一种放射性更强元素,这种元素能在黑暗处自动放射出光亮。根据这种性质,居里夫人把这种新元素定名为镭。(它的拉丁文原意就是放射)

52、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她被人称为“镭的母亲”“放射性元素的母亲”,一生两次获诺贝尔奖(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在研究镭的过程中,她和她的丈夫用了3年零9个月才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0.1克的镭。但在其中年时期,丈夫不幸丧生在马车的车轮底下。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所以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儿童时代就听到她的故事,但得到的多是一个简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中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她能说出世上每克镭的所在地,这是她最杰出的地方。1934年她因白血病逝世。直到她死后40年,在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镭射线在不断释放。

53、谈到这里,我自有几分感慨。据我了解,当年由于放射性研究的安全防护条件很差,搞放射性研究的人,因经常接触放射源,一般寿命都比较短,活不过五六十岁。那时在居里夫人镭研究所里工作过的人,如今也只有我还活着,是个例外了。当然,后来随着科学的进步,放射性的屏蔽防护工作逐步完善,再也不会出现过去那样的悲剧。比如,1934年我回国后在中央大学曾教过的学生,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核物理学家的吴健雄,从事核物理研究实验50年,一直也没有受到放射性损伤。直到85岁时,才因脑中风去世。

54、玛丽·居里(Marie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法国籍科学家,镭的发现者,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的获得者。她少年时赴巴黎求学,并与比埃尔·居里相识、相恋、结婚。此后,玛丽·居里一直在巴黎生活,一生致力于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是一位伟大独立的女性。1934年因白血病辞世,终年67岁。

55、在巴黎,她一心扑在学习上,从不为都市的繁华和喧闹动心。长期的营养不良,使她体质非常虚弱,常常因又饿又累而晕倒。严冬寒冷的夜晚,屋里的水都结了冰,她冻得浑身颤抖无法入睡,只好把所有的衣服都找出来,尽可能穿得多一些,钻进被窝再把剩下的衣服都盖在被子上,连惟一的一把椅子也压在被子上,造成一种有重量和温暖的感觉。她比任何人都更渴望巴黎的春天。就这样,她在巴黎经历了4年的寒窗苦读。

56、居里夫人的成就不仅包括了开创放射性理论,还发明了分离放射同位素的技术,并且发现了钋和镭两种新的元素,真是因为她的这些发现,人们才将放射性同位素运用到了治疗癌症的医学技术当中。

57、钋(pō)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黑暗中会发光,是为了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而命名的,是目前最毒的物质之一。

58、居里夫人在实验研究中,设计了一种测量仪器,不仅能测出某种物质是否存在射线,而且能测量出射线的强弱。她经过反复实验发现:铀射线的强度与物质中的含铀量成一定比例,而与铀存在的状态以及外界条件无关。

59、居里夫人是镭研究所的所长,所里的人背后都称她为“老板”。“老板”的办公室与她的两间实验室相通。实验室里有一台抽空机,是机械泵加上水银泵,还有一台居里天平。这台天平是居里实验室独创的,是一种测定放射性强度行之有效的仪器。实验室里还有分析天平等其他物理仪器。显然,这两间“老板”的私人实验室中,一间是化学的,另一间是物理的。

60、1911年,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因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

61、居里夫人受过高等化学教育,具有丰富的化学知识。她在研究铀盐矿石时想到,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证明铀是惟一能发射射线的化学元素。她根据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排列的元素,逐一进行测定,很快发现含钍元素的化合物,也能自动发出射线,与铀射线相似,强度也相像。居里夫人认识到这种现象绝不只是铀的特性,必须给它起一个新名称。居里夫人提议叫它“放射性”,铀、钍等有这种特殊“放射”功能的物质,叫作“放射性元素”。

62、居里夫人对已知的化学元素和所有的化合物进行了全面的检查,获得了重要

63、伊伦娜·居里穿着白色的工作衣,金黄色的头发,眉清目秀,修长的身材比母亲高出半个头。她是1925年获得博士学位的,一直是妈妈的好帮手。当时她刚与约里奥结婚不久。伊伦娜对母亲微笑着点点头,表示同意。

64、1883年,玛丽16岁那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学。毕业后由于波兰大学不收女生,在乡下度过了一年,而后又当家庭教师。1891年,玛丽在姐姐的帮助下,用自己和全家积攒的一点点钱作路费,前往巴黎求学,在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

65、玛丽的童年是很不幸的。当年,波兰处于沙皇统治之下,备受蹂躏,波兰人民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玛丽的父亲热爱祖国,不肯当顺民,经常受到特务的监视,并被降职降薪。1876年,她大姐得伤寒病夭折,两年后,母亲有不幸去世。亡国的痛苦,家庭的不幸,深深地刺伤了玛丽幼小的心灵,但逆境也培养了她的坚强性格和爱国主义热情。

66、居里夫妇证实了镭元素的存在,使全世界都开始关注放射性现象。镭的发现在科学界爆发了一次真正的革命。居里夫人以(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为题,完成了她的博士论文。1903年,居里夫人获得巴黎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67、紧接着他们在沥青油矿中发现了一种新物质,他们给他命令为“钋”,然后他们又在沥青矿中发现另一种新物质,他们将其命名为“镭”。

68、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69、   居里夫人从小就爱动脑筋,事事都要弄个明白,她这种精神给以后的事业打下了基础。她干任何事都很有耐心。在一间漏雨的破棚子里,居里夫人经过四年艰难的努力、无数次的试验,最终发现了镭。

70、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

71、有一项实验,要把仪器放在电磁场中操作,而电磁场是把交流电整流后得到的。当时我和隔壁苏联人的实验室共用一个电源,由于他所在的“云室”中强大脉冲电流的干扰,我这边的电流不稳定,长期得不到所需要的磁场,实验工作受到了影响。居里夫人分析了问题之所在,坚决地说:“这儿需要自备直流电流源。”不久,花费昂贵的直流蓄电池买来了。这组新电源差不多占满了实验室隔壁的20多平方米的房间。当时居里夫人向当局申请的50万法郎的特别研究经费还未批下来,她是从少得可怜的研究经费中挤出此款来帮助我的。有了这个新电源,电磁铁的磁场十分稳定,我的研究工作终于打开了局面。

72、比埃尔·居里已经深深的爱上了居里夫人。然后他们结婚了。在举行了几次旅行后,他们再次把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和研究中。

73、而另一方面,她却是那样慷慨大方。她将与居里花了十几年时间从几吨废矿渣中提炼出来的将近1克、价值10万美金的镭,无偿献给了镭研究所。后来她又将美国妇女界赠送给她的1克镭也无偿献给了镭研究所,主要用它来制造氡针,送给医院治疗恶性肿瘤。

74、随后,我将清华大学校长写的推荐信交给了她。居里夫人仔细地看过后问我:“你是在中国通过官费考试来法国的?”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又接着说:“按规定到我的研究所来的人员必须经过考试,但因为施先生已通过了国内的考试,所以可以免考,直接来工作。”她还回头征求女儿的意见:“你看怎么样?”

75、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

76、    何泽慧就是这样一个人,她不求名,更不为利。科学家传记不愿写,单位分的老旧单元房也不愿意换,她一住就是50多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2005年,时任总理温家宝前往何泽慧的住处探望她。当时,已经满头银发、91岁高龄的老人依然在工作。她的衣服上都是补丁,上班挤的是公交车,下班就在单位食堂买几个馒头带回去吃。

77、    199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大辞典》,可这部大辞典的“物理学”部分,竟没有何泽慧的名字——她的传记也只是在书的最后出现。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编辑在辞典中有一个特别说明,原来辞典在策划之初,就已经向何先生约稿,但是何泽慧本人却不愿意立传,后来在编辑组的一再要求和催促下,何先生才着手撰写并于全书付印前交稿。因全书页码已定,不便插入相应学科,因此只能补排在最后。

78、由于他们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成就,1903年瑞典科学院把诺贝尔物理奖金的一半赠送给居里夫人。1904年,巴黎大学理学院请彼埃尔担任理学院物理学讲座,并配给了实验室,居里夫人任主任。

79、我是中国来的留学生,于1929年在清华大学毕业。考取了国内江苏省官费留学来到法国。希望能在您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工作,不知您能否接受?

80、现在,在这堂课上,她正给大家讲述着她所了解到的波兰国王——斯塔尼斯拉斯·奥古斯特。

81、但是因为长期研究化学实验,并且长时间接触一些放射性的物质,居里夫人在1934年的7月3日,就因为得了恶心白血病离开了人世。

82、居里夫妇的实验室条件极差,夏天,因为顶棚是玻璃的,里面被太阳晒得像一个烤箱;冬天,又冷得人都快冻僵了。居里夫妇克服了人们难以想像的困难,为了提炼镭,他们辛勤地奋斗着。居里夫人立即投入提取实验,她每次把20多公斤的废矿渣放入冶炼锅熔化,连续几小时不停地用一根粗大的铁棍搅动沸腾的材料,而后从中提取仅含百万分之一的微量物质。

83、    何泽慧在兄弟姐妹间也算是佼佼者了,当年清华物理系招生,她可是“女状元”。后来她曾经回忆当时的情景说:“那一年考浙江大学的人有800多,清华大学的人就更多了,一共有将近3000人,所以进清华的希望真是小得不得了!”

84、19003年的时候,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还有贝克勒尔因为对放射性研究很有成效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在之后的1911年,又因为发现了素钋和镭,再一次得到了诺贝尔化学奖,从此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位两次都获得诺贝尔奖项的人。

85、    何家不仅家教严格,而且思想很开明。咱们刚才也说了,何泽慧虽然是女孩子,还是照样上学读书,这在那个年代实属难得。或许是因为兄弟姐妹们一同读书学习动力更足吧,所以何泽慧的八个兄弟姐妹中,一共出了4位著名的物理学家、还有一位植物学家和一位医学家。这一家子,可谓是一山更比一山高,大家是卯着劲地学。

86、要知道,她那时才10岁啊!10岁的她就能为缺乏勇气的国王扼腕叹息了!可见,她懂得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

87、“他于1764年成为波兰的国王,”玛丽亚说道,“这位国王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与很多诗人和艺术家成为朋友。他明白波兰日渐衰落的原因,而且也试图让国家变得强大。可是,遗憾的是,他是一个缺乏勇气的人……”她的声音里充满了深深的遗憾。

88、她肯定的说:“你们必须练习到永远不算错,秘诀就是不要算得太快。”

89、发现是世界近代物理史上的一个重要发现,这是原子弹和氢弹研制成功的最关键的一步,却失之交臂,被别人摘走了。

90、 最终居里夫人终于去了法国留学,居里夫人刻苦学习,她轻视一切疾病,对自己的身体总是不上心,他常常可以熬夜熬到刚睡着一两小时,之后就起来了。

91、在镭研究所里,居里夫人除了科研实验和指导工作外,还承担着理论教学工作。在所里的那间阶梯教室里,居里夫人每周上两次课,每次约二小时。教室里可坐三四十人。讲台大约有5米长,讲台上空有高压电源线。居里夫人在这间教室里讲“放射学”的课已有多年,教材是她本人编写的两本教科书,约有1000页。

92、就在彼埃尔逝世的那年,经过不少科学家和友好人士的多方面努力和斗争,打破了巴黎大学从来不聘请女教授的旧传统,决定由居里夫人接替彼埃尔的职位。她的课讲得非常成功,得到好评。

93、居里夫人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两项诺贝尔奖的人,而且是仅有的两个在不同的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居里夫人倡导用放射学救护伤员,推动了放射学在医学领域里的运用。之后,她曾在1921年赴美国旅游并为放射学的研究筹款。居里夫人由于过度接触放射性物质于1934年7月4日在法国上萨瓦省逝世。在此之后,她的大女儿伊伦·若里奥·居里(IrèneJoliot-Curie)获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她的小女儿艾芙·居里(EveCurie)在她母亲去世之后写了《居里夫人传》。在20世纪90年代的通货膨胀中,居里夫人的头像曾出现在波兰和法国的货币和邮票上。化学元素锔(Cm,jǖ/jǘ)就是为了纪念居里夫妇所命名的。居里夫人著有《我的信念》。